中芯国际业绩会:一季度遭遇突发事件,工艺精度与良品率下降拖累业绩
突发事件的影响,还使中芯国际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给出环比下滑的收入指引。
5月9日,中芯国际(688981.SH)开盘跳水,截至收盘跌幅为4.61%,报85.83元/股。
前一日盘后,中芯国际披露2025年一季报,收入不及此前给出的第一季环比增长6%~8%的指引预期,更严峻的是,公司还对第二季度给出一份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环比下滑的单季度收入指引。
第一季度内,中芯国际实现销售收入22.47亿美元,环比增长1.8%;毛利率为22.5%,环比下降0.1个百分点;经营利润为3.1亿美元,归属于公司的应占利润为1.88亿美元。产能利用率上升至89.6%,环比增长4.1个百分点。
分产品来看,2025年第一季度,晶圆收入在中芯国际总营收中占比为95.2%,环比增长近5%,8英寸、12英寸晶圆收入环比增长了18%、2%。
值得关注的是,尽管晶圆出货量上升,但中芯国际第一季度业绩并未达到上一季度给出的指引预期。在5月9日举行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,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表示,受益于国际形势变化引起的客户提拉出货,国内以旧换新消费补贴等政策推动大宗类产品需求的上升,以及工业与汽车产业的触底补货,公司整体出货数量达到229万片,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晶圆出货量环比增长15%。但由于工厂生产性波动,一季度后半部平均销售单价(ASP)下降,导致收入未能达到指引预期,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二季度。
产能利用率方面,赵海军表示,第一季度公司12英寸利用率保持稳健,8英寸利用率也上升至12英寸厂的平均水平,抵消了平均销售单价(ASP)下降和折旧上升对毛利率的影响。
第二季度,中芯国际给出的收入指引为环比下降4%至6%,毛利率指引为18%至20%,较第一季度指引下降一个百分点。对此,赵海军解释称,影响收入的两方面因素中,出货量预计在第二季度相对稳健,但平均销售单价(ASP)预计将下降。毛利率方面,公司通过降本增效来抵抗价格波动的压力,但二季度设备折旧继续上升,导致毛利率指引在一季度的基础上有所下降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中芯国际此次给出第二季度业绩指引,是自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环比下滑。对此,赵海军表示,与前一季度给出指引时相比,公司目前产线利用率等情形并未发生变化,甚至还有所提升。但一季度中芯国际遇到了突发事件:首先,厂务年度维修过程中出现一些突发状况,这些状况影响了整个产线的运作,进而影响了产品的工艺精度和成品率;其次,公司在设备验证过程中逐渐发现,需要对设备性能及工艺表现进行改进。前述情形对第一季度内一个多月的业绩造成拖累,并主要影响第二季度。
“前述事件一部分为孤立事件,另一部分又具备一定连续性,将对公司较长期产生影响”。赵海军解释称,例如,厂务年度维护等突发事件是偶然的,但设备验证改进要有一个学习过程,需要持续一定时间,以便将整个产线的晶圆质量和成品率提升至最高标准,“设备及供应链问题改进的工程学习,最终一定是实现目标的,但这个过程需要一两轮时间来反复”。
此外,针对“对等关税”政策对公司自身的设备采购、客户在中芯国际的下单意愿等方面的影响,赵海军表示,公司在内部做了测算,也和供应商和国内外客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,已实施的一些政策实际对工业界直接产生的影响非常小,小于一个百分点。接下来的谈判或提供好的预期,可能带动情绪进一步好转,在此情况下,工厂层面、采购层面可以吸收掉半导体代工行业面临的关税影响,此外,多元化供应也可使关税影响降低。
“由于担心关税不确定性,客户希望把今年全年乃至明年的货都提前运送至目的地,这部分‘拉货’增加了一部分订单,但总影响不是特别大。”赵海军表示,更大的影响来自年初目标与年内实际情况之间的波动。长期以来,业界在年初普遍持有乐观态度,预期手机、PC等行业将实现两位数增长,而在当年8、9月现实情况变得更为清晰。此时,企业会审视自身库存状况以及已下达的订单,并在第四季度进行一些修正,故通常第四季度整个生产线会进入淡季。现在中芯国际订单可见度至今年三季度末,但第四季度和来年第一季度的情况目前尚不明朗。
尽管内外部不确定因素使中芯国际第二季度业绩承压,赵海军仍表示,当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。目前市场虽然有很多新影响因素加入,但大多是此前有所预期的,所以基本盘与一季度相比没有太多变化,客户都在沉着应对,公司产能利用率也继续保持饱满状态。工业、汽车领域触底反弹的积极信号已经可见,产业链在地化转换继续走强,更多晶圆代工需求回流本土,接下来关税政策是否硬着陆,市场刺激和急建库存是否透支了未来的需求,以及大宗商品需求是否在新关税引起的价格上涨后衰退,值得密切关注,“中芯国际遇到的问题,也是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,我们要提升应变和抵抗风险的能力,最主要还是保持定力,做好本业,做好当下”。